《理性乐观派》|知识是用不完的燃料。
核心书摘
《理性乐观派》这本书大胆的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旧制度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谈到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的后果。21世纪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最可能发生的不是气候的灾难性变化,而是中国人、印度人、非洲人,都过得像美国人那样欣欣向荣。
适合谁读
· 大型企业管理者
· 悲观主义的人
· 历史爱好者
关于作者
马特·里德利,著名科普作家、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曾任《经济学人》专栏编辑。著有多部获奖作品,包括《人类基因组》、《灵敏基因》、《红色皇后》等。
学什么?如何告别悲观主义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在同一片土地上,呼吸着同样的空气,面对着同样的世界,但是却有着不同的感受。有人觉得未来是美好的,有人却觉得未来一片昏暗。
前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一个悲观主义者看到了每一个机会的困难,乐观主义者看到了每一个困难的机会”。乐观主义者积极的去面对生活,悲观主义者消极的应对生活,这就决定了两者未来的幸福指数。
今天的文章从思维的本质、人类的智慧、创新精神三个维度出发,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教你保持乐观的方法,提升你的创新精神,让你对美好的未来永远充满向往。
你还会发现
· 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区别;
· “集体大脑”是什么;
· 保持乐观的方法是什么。
一、悲观主义者PK理性乐观派
人类似乎天生有悲观的倾向。从几千年前玛雅人的2012年世界末日预言,到今天网络媒体上为了吸引眼球不惜失去底线的悲情报道,这种悲观主义论调一直在我们身边阴魂不散。仅仅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各种耸人听闻的预言就数次将我们带入末日将至的恐慌:20世纪60年代人口爆炸和全球饥荒令人忧心忡忡;70年代资源枯竭甚嚣尘上;80年代酸雨来了;90年代轮到瘟疫;21世纪初,全世界又开始为全球变暖集体焦虑。
可是,除了刚刚开始焦虑的全球变暖问题,这些恐慌全都轰轰烈烈而来,又悄无声息地消逝,几乎没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任何影响。可尽管一次次被现实打脸,悲观主义者还是坚持认为人类只是运气太好而已,未来的情况必将变得越来越糟糕。
的确,由于人类经历了太多磨难,遭遇了太多问题,特别是如今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大、越来越快,焦虑成了现代人的通病,在这种情况下,悲观主义的论调还是很有市场的。举个例子,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就投入了上亿美金,制作了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讨论全球变暖的话题。
他提到,如果未来温度再上升3—6度,人类就要灭绝。听起来很可怕吧?可是分析人士指出,他的这一行为并不仅仅只是出于对人类发展的责任感和担忧,可能还有其他的政治目的。除此之外,持此悲观论调的文学作品也层出不穷,如著名的《寂静的春天》、《美丽新世界》、《一九八四》等,都预测人类将走向更加灰色的一面。
但事实是如何呢?放眼全球,全世界人民的生活都在变得越来越好:食品供给、收入和人均寿命步步走高,疾病、儿童死亡率和暴力事件轮番下降;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确实变得更便宜了;继亚洲摆脱贫困之后,非洲也跟上了它的脚步;互联网、手机和集装箱运输前所未有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跟以往任何时代相比,如今的生活都算得上是富裕得流油。
让我们用一个小例子来直观感受下社会的进步。小时候,老师没少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来激励我们。除了羞愧之外,你是否也感到过疑惑:为何车胤[yìn]和孙康会穷到连一点灯油也买不起,竟然需要借助萤火虫或者雪地的微弱光亮来读书?其实,对人类来说,光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奢侈品,一千多年前的晋朝,寻常人家大多是买不起灯油的。
让我们用数据来说话:在公元前1750年的古巴比伦,一个普通工人工作一小时的报酬,仅仅够点燃24小时昏暗的芝麻油灯;到了1800年,情况变得好多了,平均一个小时的工作换回来的牛脂蜡烛大约可以照明186小时;当电被广泛普及,电灯被发明出来之后,这一数字有又了巨大的变化。
照明效率的这些进步意味着,如今我们可以用更短的工作时间换取照明,从而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做别的事情上。当然,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休闲娱乐,社会的每个行业都在飞速进步,不断带给我们更好的生活。
当我们白天开着私家车出入高档写字楼工作,晚上窝在家中一边吃零食一边舒适地上网,随时随地享受着这些社会进步带来的福利与便捷,为何一定要相信那些悲观主义者的陈词滥调呢?稍微理性一点,就会认可理性乐观派们的观点:虽然频繁遭遇挫折,但从人类诞生至今,10万年来我们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过,而未来世界也必将也会一次次克服危机,将这份繁荣数百年、数千年地持续下去,甚至有可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持续。
这种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并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作者根据人类多年来的经济进步史研究出来的结论。作者认为,人类独有的“集体大脑”和创新精神,就是让我们能够对未来保持乐观的秘密武器。接来下,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这其中奥秘。
二、神奇的“集体大脑”
在开始阐述“集体大脑”这个神奇的概念之前,让我们先听一个真实的故事。塔斯马尼亚是大洋洲中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岛上生存着5000多个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土著人。
这些土著人过着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几乎没有掌握任何先进的技术和工具,没有针和骨质工具,不会做衣服,因此在凛冽的寒冬也只能赤身裸体,虽然生活在岛上,却没有鱼钩、渔网等任何捕鱼的工具。你以为是这些土著人太笨了,没有发明出工具吗?真实的情况比你想象的更加恐怖:仅仅在一万年前,塔斯马尼亚还是跟澳大利亚连在一起的,那时岛上的居民与大陆互动频繁,因此他们掌握的技能和工具跟大陆亲戚比起来毫不逊色。
但是后来,海平面逐渐上升,巴斯海峡将塔斯马尼亚岛隔绝到了世界尽头。接下来发生的一切让人大跌眼镜,岛上的居民不仅是陷入停滞、没有进步这样的简单,他们根本是缓缓地逐渐退回到更简单的工具和生活方式中。
为何之前掌握的技术也会发生倒退?显然这些三万多年前移民到岛上的亲戚,单个的大脑构造跟我们毫无差异,问题就出在他们的“集体大脑”上。因为人口基数太小,岛上的居民无法实现足够的交换活动和专业分工,而学会一项技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人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还有动力去学习这些复杂的技能。
就这样,塔斯马尼亚人能够掌握的技术越变越简单。反之亦然,如果人类的世界中存在各种活跃的交换、分工与专业化,必将创造出能够高速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技术和工具。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项集体性的事业,这就是“集体大脑”的奥秘。当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婚姻关系的个体之间进行分享、以物易物的交换进而买卖时,一种神奇的力量就诞生了。
从那时起,织纹螺的贝壳从地中海被传递到了内陆,而随之扩散分享的,还有先进的技术和工具。这样做的结果是带来了专业化,专业化促进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反过来又鼓励了更多的专业化,于是带来了更多的交换,由此“进步”得以诞生。
有些人可能会说,交换这种行为在很多灵长类动物中都存在,比如说猴子们经常会为彼此挠背或者捉虱子,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猴子们仍然没有进化成人或发展出独特的技能和工具?其实,猴子之间相互捉虱子这种行为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互惠”活动,完全称不上是真正的交换。
以物易物比互惠要复杂得多。如果我今天替你缝一套兽皮外衣,你明天也替我缝一件,这么做,好处有限,收益又是递减的。但如果我来做衣服,你去找食物,这种做法带来的收益会递增。做衣服的人掌握的缝纫技术会越来越熟练,而且有动力和时间去发明针线等工具,负责寻找食物的人则会研制出渔网或者弓箭,极大地提高捕猎效率。
当这种交换行为在整个人类社会普遍出现,人类就好像拥有了一个连接在一起的“集体大脑”,思想和技术开始快速地在集体中相互传播碰撞,专业化迅速崛起,人类的智慧也就成了集体性的、积累性的。
这种不断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集体大脑”,就是理性乐观派坚持乐观态度的最重要的理由。由于有“集体大脑”的存在,人类的思想观念才能够不断地接触、交流、互相融合。
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发明铁轨的人和发明火车头的人永远不能相遇,没办法互相交谈,哪怕通过第三方也不行,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呢?再想想,纸张跟印刷媒体、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煤炭和涡轮机,这些东西的发明者也彼此孤立,我们的世界又会如何?好在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在史前的某一刻,我们聪明的祖先第一次开始彼此交换,而一旦他们开始这样做,文化和技术就将成倍地积累和融合起来。
当越来越多的人投入了劳动的全球分工,越来越多的人专攻主业,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繁荣。未来,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没有理由解决不了困扰我们的各种问题。理性乐观者相信,所有今天令我们头疼的经济崩溃、人口爆炸、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贫穷、艾滋病等等问题都会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迎刃而解。
三、另一个魔术棒:创新精神
如果说交换和专业化是人类社会保持持续进步的一条腿,那么另一条就人类独有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够给经济体系和人类文明带来新的活力,从而为系统输入能量,避免衰落的命运。
很多悲观主义的“预言家”都在假设:假如事情像现在这样发展下去,未来将会如何如何。比如,石油有一天会用光,地球上的人口会越来越多粮食将不够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越来越大从而导致环境恶化。
这些杞人忧天的假设忽略了一个大前提:人类社会并不会一成不变地保持目前的节奏。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我们曾坚信地球无法养活60亿人口,的确,如果以那个年代的资源和技术的确不足以维持这个庞大的目标,但技术在变化,资源也在变化。
当化肥顶替了农家肥,铜电缆换成了光纤维,电子开始取代纸张,软件业的从业人员超过了硬件业,我们的地球不仅承载了近70亿人口,而且人类的健康问题、食品安全和预期寿命还得到了改善,同时空气更清洁了,森林覆盖率提高了,许多濒临灭绝的种群也逐渐复苏了。
即使是悲观主义着一直觉得是大难临头的能量问题,其实也并非无解。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确是有限的,但它们能维持几十年甚至数百年,人们肯定会在用光这些资源之前找到替代品。
在蒸汽机时代,如果你给纺织厂主讲述一小块放射性石头爆炸后就可以产生出带动整个工厂织布机的能量,他一定会觉得你脑子里进了水。但如今,核能已经为全世界提供了相当比例的电力供应。
没有哪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真正用完过:煤是这样,石油是这样,天然气是这样,铜、铁、铀、硅和石头,全都是这样。正如老话所说:石器时代结束可不是因为石头用完了。只要人类能够继续保持创新的能力和动力,未来就不会和现在一样,我们早晚会开发出新的资源、创造出新的产品、开辟出新的市场。
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创新也需要有利于创新的制度。这种制度不仅需要保障言论自由,让人们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彼此交流,还需要保障私有财产和个人自由。因为只有样的土壤中,个人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行动和责任空间,才能自由地探索试错并承担其后果。
明朝就是一个惨痛的反面案例。其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善于发明创造,从妇孺皆知的四大发明到多轴传动的棉轮、水锤磨等精巧的生产工具,从冶炼金属的高端技术到雨伞、火柴、牙刷之类的生活用品,一波波发明热潮促进着社会繁荣,使华夏大地一直保持着领先的经济水平。可惜到了中央集权的明朝,灾难突然降临了。
当同时代的西方如火如荼地开展工业革命时,明朝的皇帝们却把大多数产业和贸易纳为国有,造就了国家对盐、铁、茶、酒、外贸和教育的垄断,还以极权方式干涉国民的日常生活,进行言论审查,甚至连一个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听什么音乐,读什么书,这些细节都有管制。政府登峰造极的专制管理扼杀了所有人创新的种子,再加上闭关锁国的政策,一代泱泱大国就这样逐渐走向了没落。
总结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人类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代,人类利用神奇的“集体大脑”和创新网络,使得一次又一次的悲观末日预言全部失效。在这种大环境下,像马特·李德利这样的理性乐观主义者们应运而生,他们对人类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与期待,并努力帮助公众思考怎样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而这其中代表作就是《理性乐观派》,这本书用一种通俗的语言梳理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并通过对人类文明成果的总结与回顾,展望未来人类的生存图景。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明王朝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讲到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绝对是一本充满光明和希望的人类进步史。
希望通过这本书的解读能够带领你走出悲观主义的魔咒,学会以理性和乐观的态度直面人生。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761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乔明心)
《理性乐观派》金句:知识是用不完的燃料。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开朗的性格不仅可以使自己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而且可以感染你周围的人们,使他们也觉得人生充满希望和光明。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